English

我们的教育,呼唤着蔡元培

1998-07-0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北大人习惯而亲切称呼的“蔡先生”,是“学界泰斗,人世楷模”,但他最突出的地位和贡献,就在于他是现代中国的一位最卓越的教育家,他懂得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特点、规律,他毕生的心血,也主要倾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上。事到如今,蔡先生当年的某些具体主张,如实行男女同校、提倡白话文、大学向社会开放、普及业余教育,等等,早已成为现实,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。然而,重温他的有着丰富内涵的教育思想,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观,回顾百年沧桑,对照当前教育现状,却又感到反差甚大,令人焦虑。笔者把近来萦回脑际的问题,试撮其要者言之:

一曰“大学者,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”。这是1917年蔡先生到北大的就职演说中阐明的。在1918年的开学典礼上,他又重申:“大学为研究学问之机关,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,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,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,亦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。”他把学术研究提到首位,把大学定位在学术研究上,这是他针砭时弊而又深谋远虑的见解,可谓把握了高等教育的思想命脉。从民族振兴、国家富强的要求上着眼,他说:“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要在世界立得住脚,而且要光荣的立住,——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。”同时,教学质量的提高,有赖于学术研究的开展,而各种专门人才,也只有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,才能如沐春雨,迅速成长。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,有利于更新观念、增强主体性和学术文化的交流,但急功近利之风盛行,升官发财的观念甚为滋长,既损害学术研究的环境,又冲击崇尚学术的传统。特别是某些只重官位、人情、关系,不问学识、才能、水平的现象,和缺乏学术规范,甚至弄虚作假、谋取名利的种种状况,与蔡先生的风范相对照,实在是令人汗颜的。

二曰“循思想自由原则,取兼容并包主义”。这是蔡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,也是在繁荣学术、培养人才上最见成效的方针。人们对这一方针似已熟悉,并且肯定它的历史作用,却往往并不深究它的合理根据和深远意义,有人甚至宣称它已“过时”,因而不予重视。蔡先生提出并坚决实施这一方针,固然是针对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,但更重要的是,适应了学术繁荣、发展的规律。正如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,他说:“大学者,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”,即兼容各种学派和学说,广纳各派学者和人才,使各派学说竞相争长,各种人才脱颖而出。这不但在北大校园内形成了学派林立、名流云集的局面,并且开创了一代新风,潜移默化地培育了一种严谨治学和自由探讨的学术传统。这是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的基本的经验和特色。历史的事实说明,学术文化上的兴衰起伏,都与是否坚持和发扬这个传统密切相关。蔡先生的这一方针,既吸取了西方文化、教育传统中的合理成分,又弘扬了我国传统思想中万物“有对”、“和而不同”的主张,以及文化脉胳的“会通”精神,有着辩证思维的深刻依据,蕴含着永久的生机与活力,它怎么会“过时”呢?

三曰“以美育代宗教”。提倡美育,“以陶养情感为目的”,“与智育相辅而行,以图德育之完成。”要求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,塑造健全的人格,培养理想的人才,这是蔡先生教育思想中相当独到的方面。与近代某些中外思想家相似,他将世界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,但他视若一纸之两面,二者不可分离。一般的“实利主义”或“军国民”教育,执着于现象界,只求现实的幸福生活,而宗教则试图追求超脱现象界的彼岸世界。唯独具有普遍性和超功利性的美感和美育,可以陶冶美的人格与性情,成为由现象界而达到本体界的津梁,从而起到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起到的作用。蔡先生上接中国礼乐教化的传统,又与西方的教育学、美学中的积极成分相融合而强调的美育思想,在当时虽有些曲高而和寡,难以认真贯彻,但在今日市场经济大潮中,迫切需要净化环境、净化心灵,培育人际和谐的氛围,加强美育实是当务之急。在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,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,以达到我们理想的目标,更应认真研究蔡先生的美育和整个教育思想中的珍贵遗产。

总之,蔡先生的教育思想融合中西、深蕴哲理,具有向现代转型的预见性和超前性的特点,值得我们深思。在热闹非凡的校庆场面过去之后,人们应当冷静下来,认真研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北大的基本传统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继往开来,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。当前的中国迫切需要蔡元培式的教育家,我们的整个教育事业,在呼唤着蔡元培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